


//////////
皮影里的阆中



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,时至今日也能清晰看到,阆中严格遵守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格局,高度符合“地理四科”的意象,被推崇为“中国第一风水古城”。
BY 地球旅客 孤城
若是登上堪称古城风水坐标的中天楼,站在楼门四通的最高层,便能一览阆中古城的绝佳风水。
BY 图虫 pollar
阆中俯瞰 BY 阆中古城
或许阆中的风水是前所未有的好,张飞任巴西太守时驻阆中7年,就曾率精卒万人抵御过张郃的3万精兵,取得了“以少胜多”的胜绩。
汉桓侯祠(张飞祠) BY阆中古城
百年难得一遇的兄弟二状元,也在阆中出现过。唐代为尹枢、尹极,宋代则是陈尧叟、陈尧咨,这让阆中一跃成为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。
阆中学道街清代贡院 BY 阆中古城
风调雨顺下,古城的居民也在悠然地生活。
BY 地球旅客 孤城
亚博玩球“三面江光抱城廓,四围山势锁烟霞。”这座山水相融的小城不仅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绚烂的文化,也在孕育着梦想。
1923年,出生在宝台镇醴泉寺村的王文坤,或许未曾想到,他毕生的皮影梦,会在这座风水古城中一一实现。
//////////
阆中里的“皮影人生”
毫无疑问,天下皮影出自陕西;而陕西皮影,源起汉代。
据传,西汉乐师李延年曾有一首举世闻名的《佳人曲》,以“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”来形容李夫人的绝世美貌,惹得汉武帝心动不已。
李夫人早逝后,汉武帝思念甚深。一位臣子便剪出了李夫人的剪影,投影在灯帐内,以慰汉武帝的相思之苦。(一说王夫人)
在汉代,皮影或许仅仅是宫廷内讨好帝王的一出创意。到了宋代,皮影才渐趋成熟,元代开始传往南亚诸岛及欧洲一些国家,直至清道光年间方才兴盛。
亚博玩球数百年来,皮影戏随着民间艺人的四处演绎而逐渐传开来,也因了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,开始自身的本土化过程。
亚博玩球在这之中,尤以川北皮影中的“王皮影”为甚。(这也是全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皮影)
1942年,年仅19岁的王文坤,已能将父亲全套泥塑木雕和剪纸工艺的活计,全部包揽下来,继而又拜了阆中皮影艺师李云亭为师。
皮影大师王文坤 BY 网络
在夜以继日地学习剪纸和皮影雕刻之外,王文坤也在跟随着师傅一起走村串街的“耍影子”。
理论+实践,还有日复一日的苦功。革新的念头,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王文坤的脑海。
他在渭南皮影的基础之上,开创了影像大开大合,剧目多种多样的皮影戏。演绎古今,包罗万象,经典故事加上极富地方特色的念白与唱腔,古韵十足。
在人物造型上,王文坤革新的阆中皮影在制作上也极见功力。
雕刻技法娴熟,线条流畅细腻,镂空留实得体,影人结构均衡,造型俊美,面部为椭圆形,头帽胡须不固定,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,外观精致优美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BY 网络
“当时的表演,不过为了混口饭吃”。王文坤的孙子王彪回忆到,但却在那个集体经济为主的年代,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。
当时村子里不通电,村民一起务农,夜间闲暇时分,那些愿意走上大半天到村里“讨生活”的皮影班子,他们的皮影戏成了村民们的集体娱乐,每每座无虚席。

1986年底,王文坤仅用15分钟就操刀雕刻了皮影“喜鹊登梅”,让一旁的奥地利文化参赞卡米斯基啧啧称奇; 1988年6月,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代表中国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,名动奥地利。受到了来自奥地利总统的接见,并获得金质奖章; 在奥地利演出的22天里,王文坤的皮影戏场场爆满。

//////////
王皮影,梦圆阆中
这句话,没能让王文坤在生前感受到。


2007年,兄弟二人租下了嘉陵江畔的一套房子作为表演场地,赶在“五一”前开业。短短7天时间,便挣了15万元; 2008年6月,“王皮影”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 2010年,四川旅游市场回暖。在阆中政府的支持下,王皮影民俗文化园在阆中筹建;
“现在我们办了个皮影戏班,每个月给学员发工资,就是为了把皮影戏传下去。除了打理皮影戏班,培训学员,结合阆中的旅游,我们还开了皮影小吃吧,食宿全带。阆中城小,来旅游的人,80%都要来我的皮影馆看看皮影演出。包场看皮影的人很多。”王彪说。

-END-




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加入【新县志微信群】,一起去挖掘和探讨那些县未被发现之美吧!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新县志):